成都企业:产业逐“绿”而行 激活新质生产力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在报告中被数十次提及。以“绿”赋能,为产业提质,成都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星空体育全站app,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产业结构向“新”而行,能源结构向“绿”转变。
作为成都首座虚拟电厂,成都高新西区虚拟电厂运行已经超过半年,通过聚合高新西区IC低碳产业园的光伏、储能,以及京东方、德州仪器、华为等169家企业,形成了0.1万千瓦电源侧、5.76万千瓦负荷侧的灵活可调能力。“相当于两座小型发电厂的发电量,能填补成都高新西区60%以上的供电缺口。”成都倍特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霄博告诉记者。
没有锅炉和烟囱,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源动力”在哪儿?成都倍特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霄博给出的答案是技术创新。“虚拟电厂并不是真正的发电厂,而是一套新型电力协调管理系统。”邓霄博告诉记者,城市每天的用电,都有高峰和低谷之分。而虚拟电厂可以缩小峰谷差距,让电力资源变得更灵活、智能、可调节。
在“节流”的同时,虚拟电厂还实现了“开源”。在成都高新西区IC设计产业园,智慧光储项目通过光伏发电、储能集成一体,发挥“充电宝”的作用以缓解电力资源不均的压力。
这样的城市“充电宝”,在成都正不断增加。在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一个专门为新能源汽车设计的充电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可以实现从‘车找充电桩’到‘充电桩找车’,无论是在小区、商场,还是高速路停车区,人们通过手机软件一键下单,机器人就能载着电池奔赴停车位为爱车充电,解决城市中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董事长张睿睿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除了便捷之外,这款机器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绿色低碳。机器人携带的充电桩,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充电时间,一般都是在晚上峰谷期充电,白天高峰期放电,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节省能源成本。”张睿睿说。
数字化赋能的绿色发展模式,在推动能源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已有力凸显。“通过虚拟电厂,企业可以在负荷高峰时段减少用电量,有效降低企业的用能成本。”
2023年,出口“新三样”持续畅销,其中成都造通威太阳能电池出货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产品远销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此大的生产规模,是如何做到的?
走进通威太阳能金堂工厂,记者找到了答案。在11个足球场大的无尘车间内,一条条全自动智能制造生产线高效运转,数百台智能小车来回穿梭运送物料,经过制绒、扩散、SE激光掺杂等10个工序后,一片片单晶硅片变成高效晶硅电池。“基地有32条生产线,每天生产数百万片太阳能电池片。”通威太阳能(金堂)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庞三凤介绍。
强劲的生产力背后,是数字带来的产业升级。通威太阳能公司通过车间无人智能制造、园区数字化管理、无人驾驶仓储物流等物联网、5G、大数据挖掘等核心技术,打造成都首个“5G+工业制造”的光伏行业超级工厂,率先实现工业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智慧化,实现了通威电池片连续7年出货量全球第一。
同样的智慧生产模式,记者在西门子成都工厂也看到了类似的场景。在工厂运营环节,工厂通过部署全面的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在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避免意外停机带来的额外消耗;在废弃物处理方面,工厂采用人工智能识别设备,提升废弃物分类和回收的自动化效率,有效避免浪费;在产品生产环节,将数字孪生应用于产品设计与调试过程中,并采用可持续材料与包装,力求实现零废弃制造,工厂在2023财年减少约3000吨二氧化碳排放。过去一年,这个仅1000多人的工厂却创造了60亿元的产值。
两家链主企业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就是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以技术创新为关键发力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通威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