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昌江】蹲点记(三):昌江如何创新运用开发EOD模式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昌江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西部,地处五指山余脉的西北侧,地形地貌复杂,多山峦丘陵,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昌江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完成矿山治理面积6374亩,把一方青山绿水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实现半城山水满城景,一路繁花满目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那么,昌江都采取了哪些务实举措,又是如何把“黑灰”变成“蓝绿”的?央广网记者连续多日蹲点老旧矿山修复现场,了解昌江如何巧妙书写“绿色答卷”。
央广网昌江7月5日消息(记者 付美斌)如何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在乌烈镇峨港岭石料矿V1、V3矿区的生态修复治理中,创新运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模式),探索出一条“生态惠民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峨港岭石料矿V1矿体平面面积为77128.98平方米,边坡坡面面积约为19832平方米;V3矿体生态修复平面面积约为36855平方米,边坡坡面面积约为15383平方米。生态修复工作涵盖边坡清危、锚固、覆土、设置灌溉系统以及采用客土喷播技术和“V型”槽技术的复绿方式,对矿坑山体进行绿色生态修复。
7月4日,记者走近峨港岭,远远便能看到采石后留下的巨大矿坑,犹如大地的“伤疤”,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开采与岁月的沧桑。在矿坑作业区,被“削掉”一半的山岭,裸露的岩石与土壤,在风雨的侵蚀下更显苍凉。
记者注意到,石料矿V3矿区陡峭的崖壁上,挂满了铁丝网,还有一层层的崖壁飘板。中和信富新能源产业(昌江)有限公司负责人薛维军介绍,峨港岭石料矿V1、V3矿体整改项目,是去年经过公开招投标确定的社会资本投资方,创新运用EOD模式,旨在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据了解,EOD模式,其核心在于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区域开发的前提和重要内容,通过关联产业项目的有效组合,实现区域开发的经济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乌烈镇峨港岭石料矿的治理中,这一模式被赋予了生动实践:V1、V3矿区的治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修复与关闭,而是被纳入了一个更为宏大的绿色发展规划之中。
薛维军介绍,项目的主要内容分两块,第一块是整个生态治理,第二块是产业发展。生态治理分坡面和平面,坡面部分占了整个生态修复80%以上,工艺相对复杂。第二块产业发展,公司将充分利用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后,将有效促进当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昌江的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我们根据这个矿坑的特点,计划装机规模为13兆瓦的太阳能发电站,建成后预计一年发电量接近1600万度电,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有近600万元星空体育平台。”薛维军说,公司与政府签订26年使用权,全权负责V1、V3矿体生态修复,在此处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政府不需要花一分钱,项目建成后地方政府每年还有税收。
记者从乌烈镇政府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28日,峨港岭石料矿V3矿坑主体工程完成并通过专家组阶段性验收,V1矿坑完成75%,目前正在按照治理方案要求有序推进。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政府将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符合要求。
昌江黎族自治县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峨港岭石料矿V1、V3矿区的生态治理和光伏发电项目的实施,是昌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EOD模式的引入,不仅能够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